文冠果的历史与发展

2018-06-07 21:56:14      点击: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文冠果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早在12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认识文冠果。明代万历年间京官蒋一葵撰《长安客话》载“文官果肉旋如螺,实初成甘香,久则微苦。昔唐德宗(公元780年~805年在位)幸奉天,民献是果,遂官其人,故名。”这就是“文官果”之名的来历。

后来,文官都按照文冠果开花的次序穿袍,以此区分官阶的大小。宋高宗(公元1127年)时,胡仔篡集的《笤奚渔隐丛》后集,卷第三十五记载:上痒录云“贡士举院,其地栖广勇故营也,有文冠花一株,花初开白,次绿次绯次紫,故名文冠花。花枯经年,及更为举院,花再生。今栏槛当庭,尤为茂盛。”由此得知,文冠果在宋朝时叫文冠花,当时的文官,首穿白袍,次着绿袍,再穿红袍,最大的官才穿紫袍。

文冠果象征着官运亨通。在古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在应试完等待发榜时,考生们就会涌到京城西山八大处的四处大悲寺两棵文冠果下,借着“文官果”的喻意,在这树下吟诗作画,并祈求文官果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山东莱芜刘庄曾经有一棵古文冠果树,传说是清代的一个县老爷从北方带来的。县老爷认为,文冠果有保佑文官官运长久的作用。

民间流传:“闻到文官果,当官不用悉:摸到文官果,升官在眼前:吃到文官果,当官一辈子”。在晋北,文冠果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当地人取其谐音,称之为“文官果”。农户喜欢把文冠果栽在土窑洞的脑畔上,成熟的文冠果落下来,他们会说:“文曲星降临了”,“文官入院了”。

明代,陈吴子又名扶摇,另署西湖花隐翁著《花镜》载:“文冠果产于北地,树高丈余,皮粗多砢,木理甚细,叶似榆而尖长,周围锯齿纹深,春开小白花成穗,每瓣中微凹,有细红筋贯之,子大如指顶,去皮而食其仁甚清美。如每日常浇或雨水多,则实成者多,若遇旱年,则实秕,小而无成矣。”

又据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文冠果生郑州南荒野间,陕西人呼为崖木瓜,树高丈余,叶似榆叶而狭小,又似茱萸叶亦细长。花开仿佛似藤花而色白,穗长四至五寸。结实状似枳谷而三瓣,中有子二十余颗,如皂角子。子中瓤如栗子,叶微淡,又似米面,叶甘可食。其花叶甜,其叶味苦,救饥采花炸熟,油盐调食;或采叶炸熟,水浸淘去苦叶,亦用油盐调食;及摘实取子煮熟食,玄扈先生嗜过子本嘉果,花甚至多可食。”

明代陈溴子著《群芳花镜全书》的秘传镜卷三除了对文冠果有与上述相似的记载外,对果实形态及内部构造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蒂下有小青托,落花结实大者如拳,实中无隔,间以白膜,仁与马槟榔无二,裹以白软皮,大如指顶,去皮而食味甚清美。”

清代,清圣祖(康熙)敕撰《广群芳谱》卷六十七将上述各点进一步综合述之。

近代民国年间,贾祖璋、贾祖珊于1937年著《中国植物图鉴》,将文冠果归为救荒本草类,用现代语言和观念对文冠果进行了详细描述。

文冠果树龄长达2000年,比胡杨还要长1000年,千年的古树依然花繁叶茂,硕果累累。文冠果古树往往出现在古寺庙里,被许多地方的老百姓敬拜为神树。陕西省合阳县黄甫庄镇河西坡村,生长着一棵1700年的文冠果树,被称为中国文冠果王。树高12米、胸围6.13米、冠幅140平方米,历经千百年风雨,仍春华秋实、生机盎然,被村民视为福树官树,无论童叟妇孺,无人动一枝一花。


陕西合阳1700年开花文冠果

在河南省夏邑县中峰乡生长着一棵文冠果树,据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中峰寺碑记载,文冠果树是唐开元年间中峰寺迁庙后栽种的,距今已有1200余年。这棵文冠果树被当地人们称之为“神树”。如今,文冠果树每到春天依然银花怒放,芳香扑鼻,沁人肺腑,令人陶醉。虽几经干枯,但来年又会发出新枝。2005年,该株文冠果树被列为国家级古树进行重点保护。


河南夏邑中峰乡1200年挂果文冠果

文冠果是中国国宝级的树种,人工栽培文冠的果历史比较悠久,庙宇、宅院里很早就有栽植。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文冠果没有作为经济林大面积栽培,但对文冠果油的利用却比较早。在古代出土的皇家陵墓中,长明灯用的燃料就是文冠果油,它耐燃,无烟。在西藏、青海、内蒙等地,寺庙里的僧侣把文冠果油作为食用油或佛前长明灯用油。民间相传文冠果是神树,最早是由僧人引种的。据传:“在藏、蒙佛教界,把文冠果树视为神树,把文冠果油称作神油,只有活佛和少数高级僧侣、喇嘛才有机会和资格食用……庙宇里用文冠果油点长明灯,不但灯光明亮,而且不冒黑烟,不熏佛像。”因此,每建一处新的庙宇,僧人都要将种子带去,种植于庙宇前后,几年后小树结籽,即可供庙内使用。在西藏、青海、内蒙、河南一些旧喇嘛庙内,至今仍有树龄较大的老文冠果树。这就是以前医药条件不发达,但和尚能够长寿的原因之一。

《杨家将》戏文中的“降龙木”就是文冠果。杨六郎欲破天门阵,因需穆柯寨之降龙木,杨宗保前去索要,后与寨主之女穆桂英相爱成婚。杨六郎得知大怒,欲斩之,穆桂英来献降龙木,并愿破天门阵,宗保始赦。文冠果在古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陕西延安北部、陕甘交界区,农民有加工食用文冠果油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之前,文冠果除了某些寺庙及其周围农家庭院有少量植株外,均为野生的天然林或零星树木分布。文冠果作为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乡土树种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由于浅山区野生文冠果大都呈大灌木状态,已被当地老百姓开垦、采伐得所剩无几了。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神州大地饥馑成灾,内蒙古林业厅从关注民生出发,组织专家考察木本粮油植物资源,以图开发利用。考察中发现了文冠果作为木本油料开发利用的价值,内蒙古林业厅根据专家组建议并进一步论证和规划,于1963年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发展文冠果为主的经济林场。

周恩来总理得知内蒙古在发展文冠果时很关切地对乌兰夫同志说:“听说你们在发展一种叫文冠果的油料树,能不能拿点样品来看看?”内蒙古林学院根据自治区政府指示,准备了文冠果油和果实、种子及枝叶花标本转呈总理。因此人们说,文冠果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周总理的关怀大大激发了文冠果研究工作和生产发展的积极性。

上世纪60年代末,朝鲜领导人来华访问时,将文冠果籽仁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国家领导品尝,引起江青的关注,她特别喜食炒文冠果仁,并责成国家林业部门加快对文冠果在我国的开发,经认真选址,最后由国家投资在西北的革命老区延安志丹、东北的辽西建平、内蒙的赤峰乌丹等不同干旱气候条件的地区培育种植。

建平县青松岭千亩文冠果园,始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江青路可以见证文冠果与江青的渊源关系。据记载,当年,选定在青松岭种植文冠果后,按着文冠果生长的特点和绿化布局要求,在迟杖子华龙山的20度山坡上,平整梯田,建塘修坝,定株种植,仅水利工程一项就耗资150余万元。不到5年时间,文冠果就已经花满山果满树,成为辽西地区颇为壮观的人工绿化景观。1975年,曾经作为新品种育林基地接待过朝鲜干旱地区绿化和经济林开发考察团。1976年,当时忙于抢班夺权的江青仍没有忘记文冠果,曾拟来建平县考察,为迎接江青的到来,建平县出动上万人为其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上山路,至今,人们仍称其为江青路,江青路虽年久失修,但仍可以看见当年的轮廓。

世事沧桑,由于政治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上个世纪70年代末,文冠果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历史遗忘在角落里,其他几个地区的几片文冠果林已经严重损毁,所剩不多,只有青松岭千亩文冠果园虽几经风雨和人为破坏,风采依旧,蔚为壮观。

文冠果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因江青的大力提倡而风风火火,又因江青的倒台而黯然失色。文冠果又名“文官果”,寓意“文官掌权”,而当时的“四人帮”成员皆为所谓的文官,自然受到了江青的青睐。文冠果连同木槿曾经因此被定为“钦定植物”,客观上增加了文冠果的种源。目前,文冠果采种主要来自文革时期推广种植的文冠果树木。1975年春,江青看到电视台播出的文冠果科教短片后,立即指示发展文冠果生产,并亲批用进口胶卷重拍科教宣传片《文冠果》。一时间文冠果发展风起云涌。

江青当年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她的食用油是文冠果油,化妆油也是文冠果油,就连她经常送人的礼物都是文冠果盆花。

据《党史资料》记载,1976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夫妇访华期间,江青接待他们的宴会,用的就是文冠果油烹调出来的菜肴。当时的介绍说:“这些菜都是用中国生长的文冠果榨出的油烧的,这是一种高级食用和工业用的植物油,旧社会是高级喇嘛食用的油,据医学化验,对老年人的血管有好处。如尼克松先生和夫人喜欢食用,江青同志准备送他们一些带回国内。这种文冠果还开一种很好看的花,如尼克松夫妇喜欢园艺,江青同志也准备送些种子给他们……

“尼克松夫妇和布伦南总管3人用餐后,赞扬菜的味道鲜美,而且非常好看。尼克松说,简直是一次宴会,尼克松夫人说,她从未吃过比这更好的菜……

24日晚尼夫妇参加便宴回宾馆后,我方接待人员在宾馆准备了两部短的新闻记录片:《文冠果》和《西藏江南》……“四人帮”倒台后,人们把对“四人帮”的仇恨发泄到江青曾插手的所有领域,包括文冠果在内亦未能幸免。以宣传文冠果栽培技术为内容的《文冠果》科教片,197610月上旬在电视台播放一次后即随江青的垮台而被封存。曾有人义正词严地教训说:“江青都倒台了,你们还搞文冠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全国大面积的文冠果树都遭到了破坏。

由于江青的大力推广,在我国许多地区都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在甘肃的兰州市和河西地区、青海温水流域、陕西蒲城洛川、新疆石河子、江苏灌南、河南富县、山东济宁市和莱芜等地,以及黑龙江等地都己引种成功,均能正常开花结果。至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文冠果人工林面积已达70余万亩。此外,至1987年在朝鲜的两江道、平安南道、黄海北道、慈江道、江原道等地引种成功,栽培面积500公顷。

文冠果是一种生态树种兼经济树种,发展文冠果利国利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现在,全国各地能看到的文冠果成材林或大树,除了百年以上的古树,其它大多都是江青推广种植的。如果这些树木不遭到人为破坏,对生态和经济的贡献可谓大矣!尽管如此,也了解了文冠果的生物特性,找到了文冠果的适生地域,积累了育苗和种植经验,为以后大规模发展文冠果奠定了基础。可惜文冠果也随着其倒台而遭遇了浩劫,被拔苗、砍树、毁林,几乎被破坏殆尽。

文冠果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千百年来曾多次被提倡和推广,但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为何这么好的产业发展不起来呢?除了宗教、文化与政治因素之外,文冠果也存在“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技术难题。“移栽成活难”是种植方面的难题,“千花一果”是经济价值问题。这两个难关不攻克,文冠果就发展不起来。

“移栽成活难”,主要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我们用“抗旱育苗”的方法,一年只给苗木浇两个水,这样主根短了,侧根多了,成活率就提高了;挖苗时用多种药水对根部伤口进行处理,再用塑料袋包装和泥浆蘸根,谨防失水。通过这两项措施,打破了“从挖到栽不能超过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长了移栽时间,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我们精选全国56个地方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苗,发现那一棵苗挂果早、挂果多,就摘下来再次育苗。这样连续选育6代共18年时间,终于突破了“千花一果”的难题,选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

由于文冠果是从野生驯化而来的,野生的植物产量低,后期的选育又没有跟上,致使文冠果的发展功败垂成。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农民自然不愿意种植。如果这个难关不能攻克,文冠果就没法发展起来。

造成文冠果“千花一果”有两种原因,第一,目前市场上,尤其是网上采购的种子,大多数都是野生的。用野生的种子育苗,树长得较慢,开花挂果较迟,且果子小而少,无论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劲。我们选种都是从能繁母树上亲自采摘,二年的苗子就能挂果,在后期管理较好的情况下五年能够丰产。第二,管理不善造成的。我总结文冠果与水的关系就是,水地要控水,旱地不怕水。一旦发生水涝就会全军覆没,而对干旱却耐受得多。但抗旱性是它的生理特征,而不是它的丰产条件,抗旱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再就是,文冠果的苗子和小树不具有抗旱性,它就像婴儿一样需要人们的悉心呵护。只有它长大了,根穿透干土扎到湿土上了,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抗旱性能。综上所述,用野生的种子育苗,再种到旱地里不浇水,就没有产量,育苗只能再用野生的种子,如此反复,这就是文冠果“千花一果”的真正原因。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都是野生种子,用野生种子育苗,再种到干旱的土地上,必然是“千花一果”;即使有人工培育的种苗,如果栽在旱地上,没有水肥剪枝等管护措施,同样也是“千花一果”,这样野生的种苗长期超量人工培育的种苗,造成了文冠果“千花一果”的恶性循环。

大家都知道,种子是要到种子公司购买或自己精心选育的,因此文冠果种子也必须从能繁母树上采种,才能培育出丰产的文冠果树。他们经过618年时间,才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这些2年的小树都挂满了果实,数了其中一棵才筷子粗的枝条上就挂了20个果子。这么娇嫩的枝条挂这么多的果实,随着果实的逐渐成长,它肯定会被压弯压折的。看来,他们的选育工作,不但有了结果,而且还过了头。大家都在为文冠果“千花一果”即挂果少而发愁,而他们却要为挂果太多而疏果。